脑洞大开:北大附中竟这样上信息技术课

2015-12-29 07:10:05 来源: 茄葩

茄葩记者首先来到了信息技术分会场,毛华均老师正在分享“基于项目学习的技术课程建设”一主题。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他表示,“技术的学习,不能只是听一听,讲一讲,一定要动手实践才行。”的确,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凭老师讲授是不够的,于是毛老师把课堂大多时间都留给了学生思考、设计、制作作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记者观察到,一堂常规的信息技术课是这样开始的。首先,学生自愿组合成2-4人的小组,讨论决定小组的实践主题;其次,各小组确定leader并在他的带领下创建分工表;第三,每次课后,小组的实践都要有所进展,并实时调整自己的作品;最终,老师会在小组作品汇报之后,给出作品评价,同时完成学生互评。


这么做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视学生之间协作的课程,因为一个成功的产品不仅需要实现功能,还需要达到结构、美观、易用等多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制作出相对完善的作品。”毛老师表示。


而对于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条件限制不能留课外实践作业的问题,北大附中的信息技术课堂聪明的将课后巩固作业与课堂练习合二为一,在课堂上加入有一定强度的实践作业,课堂分为学习新内容与完成时间作业两部分。而如何评价一个作品的好坏,毛老师说,“我们通常会设置一些基于真实环境的作品制作活动,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针对每个作品设计了不同的评价方案并通过网络及时反馈给学生。”


目前,信息技术的老师们已经开设了一个学段的课程,课程资源包括课程规划、评价方案案例设计包、学生作品包等等,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趋势愈演愈烈,老师们还正在酝酿北大附中应用商店、课程教学等网站开发。


据了解,北大附中《APP应用开发》课程是一门高中生选修课。课程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程应用的是Goolge在线编程工具APP Inventor2,这是一款专为安卓手机开发的积木式编程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还能借助手机自带传感器实现手机对物体的控制,这让学生们兴趣高涨,自行开发了许多有趣的实用程序,如“垃圾短信屏蔽”、“大鱼吃小鱼”等等。